首页名画书法古典名着世界名画世界雕塑世界名着
现、当代文学 | 世界英文名着
中心首页 > 经典艺术欣赏 > 世界名着 > 《约翰·克利斯朵夫(五)》
《约翰·克利斯朵夫(五)》 | 上传时间:0000-00-00 / 点击:


可是等到他想把作品在音乐会中演奏的时候,就发见大门紧闭了.人们为了演奏......或不演奏......法国青年音乐家的作品已经够忙了,哪还有位置来安插一个无名的德国人?
    克利斯朵夫绝对不去钻营.他关起门来继续工作.巴黎人听不听他的作品,他觉得无关重要.他是为了自己的乐趣而写作,并非为求名而写作.真正的艺术家决不顾虑作品的前途.他象文艺复兴期的那些画家,高高兴兴的在屋子外面的墙上作画,虽然明知道十年之后就会荡然无存.所以克利斯朵夫是安安静静的工作着,等着时机好转;不料人家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助.
    那时克利斯朵夫正跃跃欲试的想写戏剧音乐.他不敢让内心的抒情成分自由奔放,而需要把它限制在一些确切的题材中间.一个年轻的天才,还不能控制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的人,能够定下界限,把那个随时会溜掉的灵魂关在里头当然是好的.这是控制思潮必不可少的水闸.......不幸克利斯朵夫没有一个诗人帮忙;他只能从历史或传说中间去找题材来亲自调度.
    几个月以来在他脑中飘浮的都是些《圣经》里的形象.母亲给他作为逃亡伴侣的《圣经》,是他的幻梦之源.虽然他并不用宗教精神去读,但这部希伯莱民族的史诗自有一股精神的力,更恰当的说是有股生命力,好比一道清泉,可以在薄暮时分把他被巴黎烟薰尘污的灵魂洗涤一番.他虽不关心书中神圣的意义,但因为他呼吸到犷野的大自然气息和原始人格的气息,这部书对他还是神圣的.诚惶诚恐的大地,中心颤动的山岳,喜气洋溢的天空,猛狮般的人类,齐声唱着颂歌,把克利斯朵夫听得出神了.
    在《圣经》中他最向往的人物之一是少年时代的大卫.但他心目中的大卫并非露着幽默的微笑的佛罗伦萨少年,或神情紧张的悲壮的勇士,象范洛几沃与弥盖朗琪罗表现在他们的杰作上的:他并不认识这些雕塑.他把大卫想象做一个富有诗意的牧人,童贞的心中蕴藏着英雄的气息,可以说是种族更清秀,身心更调和的,南方的西格弗里德.......因为克利斯朵夫虽然竭力抵抗拉丁精神,其实已经被拉丁精神渗透了.这不但是艺术影响艺术,思想影响艺术,而是我们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姿势与动作,线条与光......的影响.巴黎的精神气氛是很有力量的,最倔强的性格也会受它感化,而德国人更抵抗不了:他徒然拿民族的傲气来骄人,实际上是全欧洲最容易丧失本性的民族.克利斯朵夫已经不知不觉感染到拉丁艺术的中庸之道,明朗的心境,甚至也相当的懂得了造型美.他所作的《大卫》就有这些影响.
    他想描写大卫和扫罗王的相遇,用交响诗的形式表现两个人物.(大卫为以色列的第二个王,年代约在公元前一○五五至一○一四年,少年时为父牧羊,先知撒母耳为之行油膏礼,预定其继承扫罗王位.因以色列王扫罗为神厌弃,为恶魔所扰,致精神失常,乃从臣仆之言,访求耶西之子大卫侍侧弹琴.扫罗一闻琴声,即觉精神安定.见《旧约.撒母耳记》上卷第十六章.此处将故事略加改动,弹琴易为吹笛,访求改为偶遇.)
    在一片荒凉的高原上,周围是开花的灌木林,年轻的牧童躺在地下对着太阳出神.清明的光辉,大地的威力,万物的嗡嗡声,野草的颤动,羊群的铃声,使这个还没知道负有神圣使命的孩子引起许多幻想.他在和谐恬静的气氛中懒洋洋的唱着歌,吹着笛子.歌声所表现的欢乐是那么安静,那么清明,令人听了哀乐俱忘,只觉得是应该这样的,不可能不这样的......可是突然之间,荒原上给巨大的阴影笼罩了,空气沉默了;生命的气息似乎退隐到地下去了.唯有安闲的笛声依旧在那里吹着.精神错乱的扫罗王在旁边走过.他失魂落魄,受着虚无的侵蚀,象一朵被狂风怒卷的,自己煎熬自己的火焰.他觉得周围是一片空虚,自己心里也是一片空虚:他对着它哀求,咒骂,挑战.等到他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下的时候,始终没有间断的牧童的歌声又那么笑盈盈的响起来了.扫罗抑捺着骚动不已的心绪,悄悄的走近躺在地下的孩子,悄悄的望着他,坐在他身边,把滚热的手放在牧童头上.大卫若无其事的掉过身子,望着扫罗王,把头枕在扫罗膝上,继续唱他的歌.黄昏来了,大卫唱着睡熟了;扫罗哭着.繁星满天的夜里又响起那个颂赞自然界复活的圣歌,和心灵痊愈以后的感谢曲.
    克利斯朵夫写作这一幕音乐,只顾表现自己的欢乐,既没想到怎么演奏,更没想到可以搬上舞台.他原意是想等到乐队肯接受他的作品的时候在音乐会中演奏.
    一天晚上,他和亚希.罗孙提起,又依着罗孙的要求,在钢琴上弹了一遍,让他有个概念.克利斯朵夫很诧异的发觉,罗孙对这件作品竟非常热心,说应该拿到一家戏院去上演,并且自告奋勇要促成这件事.过了几天,罗孙居然很认真的干起来,使克利斯朵夫更觉得奇怪;而一知道高恩,古耶,甚至吕西安.雷维—葛都表示很热心,他不但是诧异,简直给搅糊涂了.他只能承认他们为了爱艺术而把私人的嫌隙丢开了:这当然是他意想不到的.在所有的人中,最不急急于表现这件作品的倒是他自己.那原来不是为舞台写的,拿去交给戏院未免荒唐.但罗孙那么恳切,高恩那么苦劝,古耶又说得那么肯定,克利斯朵夫居然动心了.他没有勇气拒绝.他太想听听自己作的曲子了!
    为罗孙,什么事都轻而易举.经理和演员都争先恐后的巴结他.碰巧有家报馆为一个慈善团体募捐想办个游艺大会.他们决定在游艺会里表演《大卫》.一个很好的管弦乐队给组织起来了.至于唱歌的,罗孙说已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人物来表现大卫.
    大家便开始练习.乐队虽然脱不了法国习气,纪律差一些,可是第一次试奏的成绩还算满意.唱扫罗王的角色嗓子有点疲弱,却还过得去,技术是有根底的.表演大卫的是个高大肥胖,体格壮健的美妇人;但她声音恶俗,肉麻,带着唱通俗歌剧的颤音,和咖啡馆音乐会的作风.克利斯朵夫皱着眉头.她才唱了几节,他已经断定她不能胜任了.乐队第一次休息的时候,他去找负责音乐会事务的经理,那是和高恩一同在场旁听的.他看见克利斯朵夫向他走过来,便得意扬扬的问:"那末你是满意的了?"
    "是的,"克利斯朵夫说,"大概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只有一件事不行,就是那个女歌唱家.非换一个不可.请你客客气气的通知她;你们是搞惯这一套的......你总不难替我另外找一个罢?"
    那位经理不由得愣住了,望着克利斯朵夫,似乎疑心他是开玩笑.
    "噢!你这话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克利斯朵夫问.
    经理跟高恩俩了眼睛,神气很狡猾:"她多有天分!"
    "一点儿天分都没有,"克利斯朵夫说.
    "怎么没有!......这样好的嗓子!"
    "谈不到嗓子."
    "人又多漂亮!"
    "那跟我不相干."
    "可是也不妨事啊,"高恩笑着说.
    "我需要一个大卫,一个懂得唱的大卫;不需要美丽的海伦,"克利斯朵夫说.
    经理好不为难的搔搔鼻子:"那很麻烦,很麻烦......可是她的确是个出色的艺术家:......我敢向你担保.也许她今天不大得劲.你再试一下看看."
    "好罢,"克利斯朵夫回答;"可是这不过是白费时间罢了."
    他重新开始练习.情形可是更糟.他几乎不能敷衍到曲子终了:他烦躁不堪,指点女歌手的口气先是还冷冷的不至于失礼,慢慢的竟直截了当,不留余地了;她花了很大的劲想使他满意,对他装着媚眼乞怜,只是没用.看到事情快要闹僵,经理就很小心的出来把练习会中止了.为了冲淡一下克利斯朵夫给人的坏印象,他赶紧去和女歌手周旋,大献殷勤;克利斯朵夫看了很不耐烦,神气专横的向他示意叫他过来,说道:
    "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了.我不要这个人.我知道人家心里会不舒服;可是当初不是我挑的.你们去想办法罢."
    经理神气很窘,弯了弯腰,满不在乎的回答:"我没有办法.请你跟罗孙先生去说罢."
    "那跟罗孙先生有什么相干?我不愿意为这些事去麻烦他."
    "他不会觉得麻烦的,"高恩带着俏皮的口气说.
    接着他指了指刚在门外进来的罗孙.
    克利斯朵夫迎上前去.罗孙一团高兴的嚷着:"怎么?已经完啦?我还想来听听呢.那末,亲爱的大师,怎么样?满意不满意?"
    "一切都很好,"克利斯朵夫回答."我不知道向你怎么道谢才好......"
    "哪里!哪里!"
    "只有一件事不行."
    "你说罢,说罢.咱们来想办法.我非要使你满意不可."
    "就是那个女歌唱家.咱们自己人,不妨说句老实话,她简直糟透了."
    满面笑容的罗孙一下子变得冷若冰霜.他沉着脸说:"朋友,你这个话真怪了."
    "她太不行了,太不行了,"克利斯朵夫接着说."没有嗓子,唱歌没有品,没有技巧,一点儿才气都没有.幸亏你刚才没听到!......"
    罗孙的态度越来越冷了,他截住了克利斯朵夫的话,声音很难听的说:"我对特.圣德—伊格兰小姐知道得很清楚.她是个极有天分的歌唱家,我非常佩服的.巴黎所有风雅的人都是跟我一样的见解."
    说罢,他转过背去,搀着女演员的手臂出去了.正当克利斯朵夫站在那儿发呆的时候,在旁看得挺高兴的高恩,过来拉着他的胳膊,一边下楼一边笑着和他说:"难道你不知道她是他的情妇吗?"
    这一下,克利斯朵夫可明白了.他们想表演这个作品原来是为了她,不是为了克利斯朵夫,怪不得罗孙这样热心这样肯花钱,他的喽们又这样上劲.他听高恩讲着那个圣德—伊格兰的故事:歌舞团出身,在小戏院里红了一些时候,就象所有她那一流的人一样,忽然雄心勃勃,想爬到跟她的身分更相当的舞台上去唱戏.她指望罗孙介绍她进歌剧院或喜歌剧院;罗孙也巴不得她能成功,觉得《大卫》的表演倒是一个挺好的机会,可以教巴黎的群众领教一下这位新悲剧人材的抒情天才,反正这角色用不到什么戏剧的动作,不至于使她出丑,反而能尽量显出她身段的美.
    克利斯朵夫听完了故事,挣脱了高恩的手臂,哈哈大笑,直笑了好一会.最后他说:
    "你们真教我受不了.你们这些人都教我受不了.你们根本不把艺术放在心上.念念不忘的老是女人,女人.你们排一出歌剧是为了一个跳舞的,为了一个唱歌的,为了某先生或某太太的情人.你们只想着你们的丑事.我也不怪你们:你们原来是这样的东西,那末就这样混下去罢,挤在你们的马槽里去抢水喝罢,只要你们喜欢.可是咱们还是分手为妙:咱们天生是合不拢来的.再见了."
    他别了高恩,回到寓所,写了封信给罗孙,声明撤回他的作品,同时也不隐瞒他撤回的动机.
    这是跟罗孙和他所有的徒党决裂了.后果是立刻感觉得到的.报纸对于这计划中的表演早已大事宣传,这一回作曲家和表演者的不欢而散又给他们添了许多嚼舌的资料.某个乐队的指挥,为了好奇心,在一个星期日下午的音乐会中把这个作品排了进去.这幸运对于克利斯朵夫简直是个大大的厄运.作品是演奏了,可是被人大喝倒彩.女歌唱家所有的朋友都约齐了要把这个傲慢的音乐家教训一顿;至于听着这阕交响诗觉得沉闷的群众,也乐于附和那些行家的批判.更糟的是,克利斯朵夫想显显演奏家的本领,冒冒失失的在同一音乐会里出场奏一阕钢琴与乐队合奏的幻想曲.群众的恶意,在演奏《大卫》的时候为了替演奏的人着想而留些余地的,此刻当面看到了作家就尽量发泄了,......何况他的演技也不尽合乎规矩.克利斯朵夫被场中的喧闹惹得心头火起,在曲子的半中间突然停住,用着挖苦的神气望着突然静下来的群众,弹了一段玛勃洛打仗去了,(《玛勃洛》为通俗的儿童歌曲,其中的复唱句是:"玛勃洛打仗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然后傲慢的说道:"这才配你们的胃口."说完,他站起身来走了.
    会场里登时乱哄哄的闹了起来.有人嚷着说这是对于听众的侮辱,作者应该向大家道歉.第二天,各报一致把高雅的巴黎趣味所贬斥的粗野的德国人骂了一顿.
    然后是一片空虚,完全的,绝对的空虚.克利斯朵夫在多少次的孤独以后再来一次孤独,在这个外国的,对他仇视的大城里,比什么时候都更孤独了.可是他不再象从前一样的耿耿于怀.他慢慢的有点儿觉得这是他的命运如此,终身如此的了.
    他可不知道一颗伟大的心灵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即使命运把他的朋友统统给剥夺了,他也永远会创造朋友;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放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在史丹芬家和高兰德同时学钢琴的,还有一个年纪不满十四岁的女孩子.她是高兰德的表妹,叫做葛拉齐亚.蒲翁旦比,皮肤黄澄澄的,颧骨带点粉红,脸蛋很饱满,象乡下人一样的健康,小小的鼻子有点往上翅,阔大的嘴巴线条很分明,老是半开半阖的,下巴很圆,很白,神色安详的眼睛透着温柔的笑意,鼓得圆圆的脑门,四周是一大堆又长又软的头发,并不打鬈,只象平静的水波一般沿着腮帮挂下来.宽大的脸盘,沉静而美丽的目光,活象安特莱.台尔.萨多画上的圣处女.
    她是意大利人.父母差不多成年住在乡下,在意大利北部的一所大庄子里:那边有的是平原,草场,跟小河.从屋顶的平台上眺望,底下是一片金黄的葡萄藤,中间疏疏落落的矗立着一些圆锥形的杉树.远处是无穷尽的田野.四下里静极了.只听到耕田的牛鸣,和把犁的乡下人尖锐的叫喊:"吁嘻!......走呀!"
    蝉在树上唱,青蛙沿着水边叫.夜里,银波荡漾的月光底下,万籁俱寂.远远的,不时有些看守庄稼的农人蹲在茅屋里放几枪,警告窃贼表示他们醒在那里.对于半睡的人们,这种声音跟在远处报时报刻的和平的钟声并没什么分别.过后,又是一片静寂包着你的心灵,好似一件衣褶宽博的软绵绵的大氅.
    在小葛拉齐亚周围,生命似乎睡着了.人家不大理会她.她是在恬静的空气中自由自在的长大的.那么平静,那么从容.她性子懒懒的,喜欢东遛遛,西逛逛,没头没脑的尽睡.她会在园子里几小时的躺下去.她在静默中飘飘荡荡,好似一只苍蝇在夏日的溪水上轻轻拂弄.有时,她无缘无故的突然奔起来,奔着,奔着,象一头小动物,脑袋与胸脯微微向右边侧着,非常轻灵,自然.她简直是头小山羊,就为了喜欢蹦跳而在石子堆里溜滑打滚.她和小狗,青蛙,野草,树木,种田的人,院子里的鸡鸭,唠唠叨叨的说话.她疼爱周围的一切小生物,也很喜欢大人,可是不象对小东西那么毫无顾忌.她不大见到外界的人.庄子离城很远,完全是孤零零的.尘土飞扬的大路上,难得有个满面正经,拖着沉重的脚步的农夫,或是一个眼睛发亮,脸孔紫铜色的,美丽的乡下女人,昂着头,挺着胸,摇摇摆摆的走过去.葛拉齐亚在静悄悄的大花园里独自消磨日子:一个人也不看见,后来不厌烦,对什么也不怕.
    有一次,一个流浪的汉子闯入冷落的田庄里想偷只鸡.他看见女孩子躺在草地上,一边哼着一支歌一边咬着一块长长的烤面包,不由得呆了一呆.她安闲的望着他,问他来做什么.他说:"给我一些东西,要不然我就吓你了."
    她把手里的面包递给了他,眼睛笑眯眯的说:"你别吓人啊."
    于是那浪人走了.
    妈妈去世了.老爸爸心肠很好,很懦弱,是个世家出身的意大利人;他身子结实,性情快活,人很和善,就是有些孩子气,完全没能力管女孩子的教育.老蒲翁旦比的妹子,史丹芬太太,回来参加嫂子的葬礼,看见孩子那么孤单不由得很揪心,决意带她到巴黎去住些时候,让她忘记一下丧母的悲痛.葛拉齐亚哭了,老爸爸也哭了.可是史丹芬太太决定了什么事,大家只有服从的分儿,没有人能反抗的.她是一家之中最有决断的人;她在巴黎自己家里掌管一切:她的丈夫,她的女儿,她的情夫;......因为她对于责任和快乐能兼筹并顾,为人又实际又富于热情,......并且极喜欢交际,在外边非常活动.
    移植到巴黎之后,幽静的葛拉齐亚对着美丽的高兰德表姊深深的锺情起来,使高兰德看了好玩.人们把这个野生的和顺的小姑娘带到交际场和戏院去.大家继续拿她当孩子看待,她也自认为孩子,其实早已不是了.她颇有些自己藏得很紧而觉得害怕的感情,对于一个人一件东西常常会热情冲动.她暗中恋着高兰德,偷她一条丝带或一块手帕什么的;当着表姊的面,她往往一句话都说不出;而在等待的时候,知道就要看到表姊的时候,她又焦急又快活,简直会浑身颤抖.在戏院里,要是她先到了而后看见美丽的表姊穿着袒露的晚礼服走进包厢,受到众人注目的话,葛拉齐亚就满心欢喜的笑了,笑得那么谦卑,亲切,抱着一腔热爱;而高兰德和她一说话,她连心都为之化开了.穿着白色的长袍,美丽的黑发蓬蓬松松的散披在皮肤暗黄的肩上,把长手套放在嘴里轻轻咬着,又闲着没事把手指望手套里伸进一点,......她一边看戏一边时时刻刻回头看着高兰德,希望她对自己友好的瞧一眼,也希望把自己感到的乐趣分点儿给她,用褐色的明净的眼睛表示:"我真爱你."
    在巴黎近郊的森林中散步时,她形影不离的跟着高兰德,坐就坐在她脚下,走就走在她前面,替她拨开伸在路中间的树枝,在没法插足的污泥中放几块石头.有天晚上,高兰德在花园里觉得冷了,问她借用围巾,她竟快活得叫起来,......(过后却又难为情,觉得不应该叫的),......因为那等于她的爱人和她拥抱了一下,而围巾还给她的时候又留下了爱人身上的香味.
    也有些她偷偷看着的书,有些诗,......(因为人家还只给她看儿童读物)......使她感到一种慌乱的甜美的境界.还有某些音乐,虽然人家说她还不能领会而她也自以为不能领会,......她可感动得脸色发白,身上出汗.她那时的心情是谁都不知道的.
    除此以外,她只是一个性情柔和的小姑娘:糊里糊涂的,懒洋洋的,相当贪嘴,动不动就脸红;有时几小时的不出声,有时咭咭呱呱的说个不休;容易哭,容易笑,会突然之间的嚎恸,也会象小孩子般纵声狂笑.一点儿毫无意思的小事就能使她乐,使她高兴.她从来不想装做大人,始终保存着儿童的面目.她尤其是心地好,绝对不忍心教人家难过,也绝对受不了别人对她有半句生气的话.她非常谦虚,老躲在一边;只要是她认为美与善的,她无有不爱,无有不钦佩;她往往一相情愿的以为别人有如何如何的优点.
    史丹芬家负责管她的教育,那是已经很落后的了.她跟克利斯朵夫学琴就是这样开始的.
    她第一次看见他是在姑母家某次宾客众多的夜会上.跟无论哪种客人合不来的克利斯朵夫,尽弹着一阕没有完的柔板,把大家听得打呵欠:似乎快完了,又接了下去,使听的人以为是无穷无尽的了.史丹芬太太非常不耐烦,只是不便发作.高兰德却乐死了,觉得这可笑的局面挺有意思,也不怪克利斯朵夫感觉迟钝到这个地步;她只觉得他是一股力,而那股力使她很有好感,同时也认为很滑稽,但决不愿意为他辩护.唯有小葛拉齐亚被这音乐感动得眼泪都上来了.她躲在客厅的一角.最后她溜走了,因为不愿意让人家发见她的骚动,也因为受不了大家背后拿克利斯朵夫取笑.
    几天之后,史丹芬太太在饭桌上说要请克利斯朵夫教她学琴.葛拉齐亚听了心里一慌,羹匙掉在汤盆里,把汤水溅在她自己跟表姊身上.高兰德便说她还得先学一学吃饭的规矩.史丹芬太太马上补充说,那可不能请教克利斯朵夫了.葛拉齐亚因为和克利斯朵夫一同受到埋怨,非常高兴.
    克利斯朵夫开始上课了.她身子又僵又冷,手臂胶在身上没法搬动;克利斯朵夫拿着她的小手校正手指的姿势,把它们一只一只放在键盘上时,她竟要软瘫了.她战战兢兢,唯恐在他面前弹不好.但尽管练琴练到几乎害病,使表姊烦躁得叫起来,她当了克利斯朵夫的面总弹得不成样子:她喘不过气来,手指不是僵似木块,就是软如棉花;她把音弹糊涂了,重音也颠倒了;克利斯朵夫把她埋怨了一顿,生着气走了.那时她竟恨不得死掉才好.
    他完全没注意她,只关心高兰德.葛拉齐亚看了表姊和克利斯朵夫的亲密很羡慕;虽然有些痛苦,但她那颗善良的小心毕竟替高兰德和克利斯朵夫欢喜.她认为高兰德远胜自己,所以大家的敬意归她一个人独占也是挺自然的.......直到后来她必须在表姊与克利斯朵夫两者之间挑选一个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的心已经不向着表姊了.她凭着小妇人的直觉咂摸出来,克利斯朵夫看了高兰德的卖弄风情和雷维—葛的拚命追求非常难过.她本能的不喜欢雷维—葛;而自从她知道克利斯朵夫厌恶他之后,她也厌恶他了.她不懂高兰德怎么能把雷维—葛放在和克利斯朵夫竞争的地位而引以为乐.她暗中开始用严厉的目光批判高兰德,一发觉她某些小小的谎话,便对表姊突然改变了态度.高兰德虽然觉得,可不明白为什么,以为那是小姑娘的使性.可是葛拉齐亚对她已经失掉信心是毫无疑问的了:高兰德从一桩小事情上可以感觉到.有天晚上,两人在园中散步,忽然来了一阵骤雨,高兰德有心表示亲热,想把葛拉齐亚裹在自己的大衣里面,免得她淋雨;要是在几星期以前,葛拉齐亚一定因为能够偎贴在亲爱的表姊怀里而感到说不出的欢喜,这一回她却冷冷的闪开了.并且高兰德说葛拉齐亚所弹的某支乐曲难听的时候,她还是照旧的弹,照旧的爱好.
    从此她只关心克利斯朵夫.她的柔情使她有种直觉,能体会到他苦闷的原因.而以她那种孩子气的,多操心的关切,她也把他的痛苦大大的夸张了.她以为克利斯朵夫爱着高兰德,其实他对高兰德的关系仅仅是种苛求的友谊.她以为他很痛苦,所以她也为他而痛苦了.可怜她好心竟没得到好报:表姊把克利斯朵夫惹得冒火了,她就得代表姊受过;他心绪恶劣,借小学生出气,在琴上改她错误的时候极不耐烦.有天早上,克利斯朵夫被高兰德惹得格外气恼,在钢琴旁边坐下来的态度那么暴躁,把葛拉齐亚仅有的一些小本领都吓得无影无踪:她手足无措;他怒气冲冲的责备她弹错音符,更把她骇昏了;他又生了气,拿着她的手乱摇,嚷着说她永远没希望把一个曲子弹得象个样,还是弄她的烹饪或女红去罢,她爱做什么都可以,可是天哪!切勿再弄什么音乐,弹些错误的音教人听了受罪!一说完,他掉转身子就走,课也没上完.可怜的葛拉齐亚把眼泪都哭尽了,那些难堪的话固然使她伤心,但更伤心的是她一心一意要使克利斯朵夫满意,结果非但没做到,反而搞出些糊涂事教自己心爱的人气恼.
    后来克利斯朵夫不再上史丹芬家,葛拉齐亚就更痛苦了.她想回家乡去.这个连幻想都是那么纯洁的孩子,始终保存着朴实清明的心地,住在大都市里跟骚动狂乱的巴黎女子混在一起非常不惯.虽然不敢说出来,她已经把周围的人批判得相当准确.但她象父亲一样因为心好,因为谦虚,因为不敢信任自己而很胆小,懦弱.她让霸道的姑母和惯于支配一切的表姊摆布.虽然按期给父亲写着亲切的信,她可不敢告诉他说:"啊!爸爸,把我接回去罢!"
    老爸爸虽然心里极愿意,却也不敢接她回去.因为他怯生生的露出一些口风,史丹芬太太立刻回答他说,葛拉齐亚在巴黎很好,比跟他一起好多了,并且为她的教育,也应当留在巴黎.
    可是终于有一天,这颗南国的小灵魂再也受不了放逐的痛苦,必须向着光明飞回去了.......那是在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会之后.那天她和史丹芬一家一同在场,眼看那些群众以侮辱一个艺术家为乐,她心都碎了.......在葛拉齐亚眼里,艺术家就是艺术的化身,是生命中一切神圣的东西的化身.她想哭,想逃.但她非听完那些喧闹,嘘斥与叫嚣不可;回到姑母家还得听那些刻薄的议论,听高兰德一边哄笑,一边和吕西安交换些可怜克利斯朵夫的话.她逃到房里,倒在床上痛哭了半夜:她自言自语的和克利斯朵夫说着话,安慰他,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他,因为毫无办法使他幸福而难过死了.从此,她不能再待在巴黎,求父亲接她回去.她说:
    "我在这儿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了,要是你让我再多留一些时候,我要死了."
    父亲马上赶了来;虽然抗拒刚强的姑母在父女两人都是极不容易的事,这一回他们也拿出最后一点儿意志,鼓足勇气把她顶住了.
    葛拉齐亚回到酣睡如故的大花园里,不胜欣慰的跟她喜爱的自然界和生灵重新相聚.在她受过创痛而才安静下来的心中,她带来了一些北国的哀愁,仿佛一层薄雾,此刻给阳光照着,慢慢的融化了.她偶然想起苦恼的克利斯朵夫.躺在草坪上听着熟悉的蛙声跟蝉声,或是坐在她比以前接触更多的钢琴前面,她悠然想着自己看中的朋友;她和他几小时的低声谈着话,觉得有朝一日他可能推开门走进来的.她写了一封不署名的信,迟疑了好久以后,终于在一个早晨,瞒着人,心儿乱跳,走到三里以外,在农田的那一边,丢入本村的信箱.......那是一封亲切动人的信,告诉他说他不是孤独的,劝他不要灰心,有人在想念他,爱他,在上帝面前为他祈祷,......可怜的信,糊里糊涂的中途遗失了,他始终没收到.
    随后,这个远方的女友仍然过着她单纯而宁静的岁月.意大利那种和平.恬静.安乐.默想的精神,又回到那颗贞洁沉默的心中,......可是关于克利斯朵夫的印象继续在她的心灵深处燃烧,象一朵静止不动的火焰.
    克利斯朵夫完全不知道有股天真的温情远远的在关切他,将来还要在他的生命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他也不知道就在他受辱的音乐会中,有一个将来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亲爱的伴侣,和他并肩携手,向前迈进的人.
    他是孤独的.他自以为孤独的.可是志气一点儿不消沉.他再没有从前在德国时那种悲苦郁闷的心境.他更强了,更成熟了;他知道是应该这样的.他对巴黎的幻想已经没有了:人到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象贝多芬所说的:"要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在人生中消耗了,还有什么可以奉献给最高尚最完善的东西?"他清清楚楚的体验到了自己的性格,也体验到了他从前批判得那么严厉的自己的种族.越受到巴黎气氛的压迫,他越觉得需要回到祖国,回到国魂所在的那些诗人与音乐家的怀抱中去.他一打开他们的书,仿佛满屋子都是阳光灿烂的莱茵的波涛,和那些被他遗弃的故人的亲切的微笑.
    他曾经对他们多么无情无义!他们那种朴实的慈爱的宝藏,他怎么不早点儿发见的呢?他不胜羞愧的想起自己从前在德国对他们说过多少偏激与侮辱的话.那时他只看见他们的缺点,笨拙而多礼的举动,感伤的理想主义,小小的谎言,小小的懦怯.啊!这些缺点跟他们伟大的德性相比,真是太不足道了!可是他当初怎么对他们的弱点会那样苛刻的呢?此刻他反因之而觉得他们更动人,更近人情了.在这个情形之下,他现在最受吸引的人便是以前被他用最蛮横的态度贬斥的人.对于舒伯特和巴赫,他有什么不客气的话没说过呢!如今他倒觉得跟他们非常接近.那些伟大的心灵,受过他的挑剔与讪笑的,对他这个亡命异国,举目无亲的人,笑容可掬的说着:
    "朋友啊,我们在这里.你勇敢些罢!我们也受过非分的苦难!......可是临了我们还是达到了目的......"
    于是他听见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的心灵象海洋一般的呼啸着:风狂雨骤,掩盖生命的乌云都给扫荡了,......有极乐的,痛苦的,如醉如狂的民众,有慈悲与和平的基督在他们上空翱翔,......多少城市被守夜的人叫醒了,居民欢欣鼓舞的迎着神明走去,他的脚声把世界都震撼了,(巴赫作有《约翰福音所记的耶稣受难》与《马太福音所记的耶稣受难》两部圣乐,为音乐史上钜制.此段均系暗指两大圣乐中抒情的及戏剧化的境界.又巴赫曾任来比锡圣.托马斯学校歌唱教师二十余年,故下文称其为"歌唱教师".)......无数的思想,热情,乐体,英雄生活,莎士比亚式的幻想,萨伏那洛式的预言,(萨伏那洛为意大利十五世纪时狂热的宗教家,曾于短时期内操纵佛罗伦萨的政局.)牧歌式的,史诗式的,《启示录》式的幻象,蕴藏在这个歌唱教师身上!克利斯朵夫好象亲眼看到他这个人:双叠下巴,眼睛很小很亮,多褶的眼皮,往上吊的眉毛,性格阴沉而又快乐,有点可笑,脑子里充满着讽喻和象征,人是老派的,易怒,固执,心情高远,对人生抱着热情,同时又渴念着死............在学校里,他是一个天才的学究,而那些学生是又脏又粗野,生着疮疖,象乞丐一般,唱歌的嗓子是嗄的,他常常跟他们吵架,有时和他们扭殴............在家里他有二十一个孩子,十三个都比他死得早,(按所有巴赫的传记均称巴赫子女共二十人(前妻生七个,后妻生十三个),巴赫故世时(1750)尚生存者共有子女九人.作者言其子女共二十一人,有十三个比巴赫早故,不知何所据.)其中一个是白痴;其余都是优秀的音乐家,替他来些小小的家庭音乐会,......疾病,丧葬,争吵,贫困,傺不遇;......同时,他有他的音乐,他的信仰,解脱与光明,还有预感到的,一意追求而终于抓握到的欢乐,......神明的气息锻炼着他的筋骨,耸动着他的毛发,在他嘴里放出霹雳般的声音......噢!力!力!象雷震一般的欢乐的力!......
    克利斯朵夫把这股力尽量吞下.他觉得在德国人心灵中象泉水般流着的这种音乐的力对他很有好处.这力往往是平庸的,甚至是粗俗的,可是有什么关系?主要的是有这股力,而且能浩浩荡荡的奔流.在法国,音乐是用滤水器一点一滴的注在瓶口紧塞的水瓶里的.这些喝惯无味的淡水的人,一看到长江大河式的德国音乐,就要吹毛求疵,挑德国天才的错误了.
    "这些可怜的孩子!"克利斯朵夫这么想着,可忘了自己从前也一样的可笑过来."他们居然找出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缺点!他们需要没有缺陷的天才.仿佛狂风暴雨在吹打的时候会特别小心,一点都不扰乱世界上完整的秩序!......"
    他在巴黎街上走着,对自己心中的力非常高兴.无人了解倒是更好!他可以更自由.天才的使命是创造,而要依着内心的法则创造一个簇新的有机体的世界,自己必须整个儿生活在里头.一个艺术家决不嫌太孤独.可怕的是,自己的思想反映到镜子里的时候被镜子把原来的形状改变了,缩小了.一件作品没有完成之前,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你会没有勇气把作品写完;因为那时你在自己心中看到的已经不是你的,而是别人的可怜的思想.
    如今他的梦想既不受任何外物的扰乱,就象泉水一样从他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从他路上碰到的每一颗石子里飞涌出来.他所生活的境界象一个能见到异象的人的境界.他所见所闻的一切,在心中唤引起来的生灵与事物,跟实际的见闻完全不同.他只要听其自然,就能发觉他幻想中的人物都在周围活动.那些感觉会自动来找到他的.路人的目光,风中传来的语声,照在草坪上的阳光,停在卢森堡公园树上歌唱的小鸟,远处修道院里的钟声,卧室中瞥见的一角苍白的天空,一日之间时时变化的声音与风光:这些他都不用自己的而用着幻想人物的心灵去体会.......他觉得非常幸福.
    可是他的情形比什么时候都更艰难.唯一的收入是靠几处的钢琴课,而那些差事都丢了.时方九月,巴黎人正在外省避暑,不容易找到新学生.他独一无二的学生是个又聪明又糊涂的工程师,在四十岁上忽发奇想,要做个提琴大家.克利斯朵夫的小提琴拉得不十分好,但总比他的学生高明;所以在某个时期内,他以每小时两法郎的代价每周给他上三小时的提琴课.过了一个半月,工程师厌倦了,突然发见他主要的天赋还是在绘画方面.......他把这个发见告诉克利斯朵夫的那一天,克利斯朵夫不禁哈哈大笑;笑完了,他把存款点了点数,原来只剩那个学生刚才付给他的十二法郎了.他可并不急,只想到此刻非另谋生路不可,又得上出版商那儿去奔走了.那当然不是有趣的事......管他!......何必事先烦恼呢?今天天气很好,还不如上墨屯(墨屯系巴黎近郊村镇,风景秀丽,为巴黎人常往游散之地.)去玩儿.
    他忽然想到要走路了.走路可以促成音乐的收获.他心中装满了音乐,好似蜂房中装满了蜜一样;他对着在心头嗡嗡作响的金黄的蜜蜂笑着.往往那是一种转调极多的音乐.节奏是蹦蹦跳跳的,反复不已的,能够使你白日做梦......喝!关在屋里迷迷忽忽的时候,你以为能创造节奏吗?那只能象巴黎人一样杂凑一些微妙而静止的和声!
    走得疲倦了,他便在林间躺下.树木微秃,天色象雁来红一样的蓝.克利斯朵夫恍恍惚惚在那里出神,他的梦也渐渐染上从初秋的白云里漏出来的柔和的光彩.他的血在奔腾.他听到自己的思潮在胸中湍泻.它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彼此冲突的新世界与旧世界,已往的心灵的片段,象一个城里的居民一般在他心头逗留过的.昔日的旅客.高脱弗烈特在曼希沃墓前说的话又给想起来了:他等于一座活的坟墓,多少亡人和多少不相识的人在其中蠢动.他听着这无量数的生命,很高兴让这个几百年的森林象管风琴般的奏鸣,其中有的是妖魔鬼怪,宛如但丁笔下的森林.他不再象少年时代那样的怕它们了,因为他有了能够控制它们的意志.他最快乐的莫过于挥着鞭子使野兽们咆哮,让自己清清楚楚的感觉到内心的动物园比以前更丰富了.他不是孤独的,也永远不会再孤独.他一个人等于整个的军队,几百年来那些快乐而健全的克拉夫脱都在他身上.跟仇视他的巴黎,跟一个种族对垒的时候,他也拿得出整个的种族,双方是势均力敌了.
    他住的那个寒伧的旅馆,如今也嫌租金太贵而放弃了.他在蒙罗越区租了一间阁楼,虽然一无可取,空气倒很流通,穿堂风是不断的.好罢,他本来就需要畅快的呼吸.从窗里他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巴黎烟突.搬家的事一下子就办完了:一辆手推的小车已经足够;克利斯朵夫自己推着走.最贵重的家具,除了他的旧箱子以外,便是一个从那时起非常流行的贝多芬面像.他把它包得非常仔细,仿佛是件极有价值的艺术品.他和它是老在一起的.在巴黎的茫茫人海中,这是他栖身的岛屿,也是测验他精神的气压表.他心灵的温度,在那个面像上比在他自己的意识上标显得更清楚:一忽儿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一忽儿是热情激荡的狂风,一忽儿又是庄严的宁静.
    他不得不减少食粮,一天只在下午一点钟吃一顿.他买了一条粗大的香肠挂在窗上:每顿切着那么厚厚的一片,加上一大块面包,一杯自己发明的咖啡,就算是盛宴了.他还很想把那个量分做两顿吃.他恨自己胃口那么好,恶狠狠的骂自己象饿鬼似的,只想着肚子.其实他的肚子也不成其为肚子了,他比一条瘦狗还要瘦.至于身体上旁的部分倒很结实,骨骼象铁打的,头脑也始终很清楚.
    他不大担忧什么明天的问题.只要有着当日的开支,他就不愿意操心.等到有一天不名一文了,他才决意再到出版商那里去转一转.可是到处都找不到工作.他两手空空的回来,路上走过高恩介绍过他的哀区脱的音乐铺子,他进去了,根本没记起以前在很不愉快的情形中来过这儿.他一进门便遇到哀区脱,来不及退出来,已经被哀区脱瞧见了.克利斯朵夫也不愿意露出退缩的神气,竟自向哀区脱走过去,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预备必要的时候狠狠的顶他一下,因为他相信哀区脱对他一定还是傲慢的.事实可并不如此.哀区脱冷冷的伸出手来,说了几句普通的客套问他身体怎么样,并且不等克利斯朵夫要求,便指着办公室的门,自己闪在一旁让他进去.他对于这个意料之中而已经不再期待的访问,暗暗觉得欢喜.他表面上做得若无其事,实际上老在注意克利斯朵夫的行动;只要有机会听到他的音乐,他总去听.那次演奏《大卫》的音乐会,他也在场;对于群众的恶意,他一点儿不表惊奇,因为他素来瞧不起群众,而且他的确能感到作品的美.在巴黎,恐怕没有一个人比哀区脱更能赏识克利斯朵夫艺术的特色的了.可是他决不和克利斯朵夫说,不但为了克利斯朵夫得罪过他,并且也因为要他和蔼可亲根本不可能:那是他天生的缺陷.他真心预备帮克利斯朵夫的忙,却绝对不肯自动表示:他等着克利斯朵夫上门来请求.现在克利斯朵夫既然来了,照理他很可以宽宏大量的借此机会消除他们以前的误会,不必教克利斯朵夫再那么委屈的向他开口;但他更喜欢让克利斯朵夫把请求的话从头至尾说一遍,并且还决意要把克利斯朵夫拒绝过的工作交给他做,哪怕只做一次也是好的.他给他五十页乐谱,要他改编为曼陀林跟吉他的谱.这样以后,哀区脱看他已经屈服,也就满足了,便再给他一些比较愉快的工作,态度可始终那么傲慢,令人没法感激.而克利斯朵夫也真要被生活压迫得无路可走了,才会再来找他.话虽如此,他宁愿靠这些工作糊口,......不管是多么气人的工作,......而不愿受哀区脱周济.那是哀区脱试过一次的,而且也是出于诚意.克利斯朵夫早已感觉到哀区脱先要屈辱他然后帮助他的用意,所以即使不得不接受哀区脱的条件,至少可以拒绝他的施舍.他很愿意为他工作:有来有往,清清楚楚,可决不肯欠他一丝一毫的情.不象为了艺术而到处求人的瓦格纳,他绝对不把自己的艺术看得比灵魂更重;不是自己挣来的面包,他是咽不下去的.......有一回他把头天晚上做夜工赶起来的活儿送去的时候,哀区脱正在吃饭.哀区脱留意到他苍白的脸色和不由自主投向菜盘的目光,断定他还没吃东西,便邀他一起吃.用意是很好;但哀区脱那么明显的令人感到他是看出了人家的窘况,以致他的邀请也象是布施了:那是克利斯朵夫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的.他不得不坐在饭桌前面,......(因为哀区脱有话跟他说);......但对于盘里的菜丝毫不动,推说才吃过饭.其实他正是饿火中烧呢.
    克利斯朵夫很想不去找哀区脱;可是别的出版商比哀区脱更要不得.......另外有一般有钱的音乐玩赏家,想出一句半句的音乐而不会写下来.便把克利斯朵夫叫去,对他哼着自己呕尽心血的结晶,说道:"你听,这多美啊!"
    他们把这一句半句交给克利斯朵夫,要他拿去"发展",......(就是说把它写完篇);......结果他们用自己的名字在一家大书铺出版.随后他们认为这件作品的确是自己写的了.克利斯朵夫就认得一个这样的人,旧家出身,手脚忙个不停的高个子,称他"亲爱的朋友",抓着他的手臂,做出非常热心的表情,凑着他的耳朵嘻嘻哈哈,嘟嘟囔囔的说些胡话,不时还大惊小怪的叫几声:什么贝多芬啊,范尔仑啊,奥芬巴赫啊,伊凡德.祁尔贝啊(伊凡德.祁尔贝为法国近代著名歌女,以善唱杂曲小调红极一时.)......他要克利斯朵夫工作,可不想给酬报:只请他吃几顿饭,拉几下手就算了.最后他递给克利斯朵夫二十法郎,克利斯朵夫居然还那么傻,为了交情而不肯收.而那天他袋里的钱连一法郎都不到,同时还得买一张二十五生丁的邮票寄母亲的信.那是鲁意莎的命名节,克利斯朵夫无论如何要去封信的:可怜的妇人把儿子的信看得太重了,怎么也少不了.虽然写信对她是桩苦事,最近几个星期她来信也比往常多了些.她受不了孤独的痛苦,又下不了决心到巴黎来住在儿子一起:她胆子太小,又舍不得她的小城,她的教堂,她的家;她怕出门.况且即使她愿意来,克利斯朵夫也没有路费给她;他自己过日子的钱也不是天天有呢.
    使他非常高兴的是有一次洛金寄东西给他:克利斯朵夫为了她而跟普鲁士兵打架的那个乡下姑娘,写信来说她已经结婚了,附带报告他妈妈的消息,寄给他一篮苹果和一方喜糕.这些礼物来得正好.那天晚上他正守着饿斋,又是四季斋,又是封斋:(基督旧教教会规定,每季之初的星期三.五.六应当守斋,谓之四季斋.复活节前的星期三至复活节(星期日)之间的守斋,称为封斋.)挂在窗口钉子上的腊肠只剩一根绳子了.一收到这些礼物,克利斯朵夫自比为由乌鸦把食物送到岩上来的隐士.但那乌鸦大概忙着要给所有的隐士送粮,以后竟不再光顾了.
    虽然情形这样苦,克利斯朵夫依旧不减其乐.他在面盆里洗衣服时,蹲在地下擦皮鞋时,嘴里老打着唿哨.他用柏辽兹的话安慰自己:"我们应当超临人生的苦难,用轻快的声音唱那句欢乐的祷词:震怒的日子......"......他有时把这句唱到一半,停下来哈哈大笑,使邻人听了大为惊愕.
    他过着非常严格的禁欲生活.正如柏辽兹说的:"情人生涯是有闲和有钱的人的生涯."克利斯朵夫的穷,谋生的艰苦,饮食极度的俭省,创造的然情,使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绪去想到寻欢作乐.他不但表示冷淡,而且为了厌恶巴黎的风气,竟变了极端的禁欲主义者.他拚命要求贞洁,痛恨一切淫秽的事.那并非说他没有情欲.在别的时候,他也放纵过来.但他那时的情欲还是贞洁的: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肉体的快乐,而是绝对的舍身忘我与丰满的生命.而当他一发见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就不胜气愤的排斥情欲.他认为淫欲不是普通的罪恶,乃是毒害生命的大罪恶.凡是心中还有些古老的基督教道德而不曾被外来的沙土完全湮没的人,凡是今日还能感到自己是强健的种族(就是凭着英勇的纪律而缔造西方文明的)的后裔的人,都不难了解克利斯朵夫.他瞧不起那个国际化的社会把享乐当作独一无二的目标,独一无二的信条.......当然,我们应当求幸福,希望人类幸福,应当把野蛮的基督教义二千年来堆积在人类心头的悲观主义一扫而空.但我们必须存着造福人群的豪侠的信念.否则所谓求幸福是为的什么?不是极可怜的自私自利吗?少数的享乐主义者竭力想冒最少的危险去换最大的快乐,不管别人死活.......是的,他们这种沙龙里的社会主义,我们领教过了!......他们的享乐主义只宜于"肥头胖耳"的民众,只宜于安富尊荣的"特殊阶级",对于穷人却是一味致命的毒药:这些道理在提倡享乐主义的人不是比谁都明白吗?......
    "享乐的生活是有钱人的生活."
    克利斯朵夫不是个有钱的人,而且天生他是不会有钱的.他挣了一些钱就花在音乐上面,省下饭食去买音乐会门票.他买着最便宜的座位,在夏德莱戏院最高的一层楼上.他心中充满了音乐,音乐代替了他的消夜餐跟情妇.他那么渴望幸福,又那么容易满足,对于乐队的不够标准简直不以为意.他在两三个钟点以内快乐得迷迷忽忽,演奏的格调不高,音符的错误,只能使他泛起一点儿宽容的笑意:他踏进会场已经把批评精神丢开了;他这是为了爱而非为了批判来的.在他周围,群众也象他一样的一动不动,半阖着眼睛,在无边的梦境中载沉载浮.克利斯朵夫仿佛看见一群人掩在黑影里头,蜷做一堆,象一头巨大的猫,津津有味的体验着.培养着他们的幻觉.半明半暗的黄澄澄的光线中,很神秘的显出几张脸,那种无可形容的风度,悄然出神的姿态,引起了克利斯朵夫的注意与同情:他留恋它们,听着它们,终于和它们身心融成一片.有时那些心灵中也有一个会觉察到,双方在音乐会的时间内隐隐然起一种共鸣的作用,互相参透生命中最隐秘的部分,直到音乐会终了,沟通心灵的洪流才会中断.这种境界,是一般爱好音乐的人,尤其是年轻而尽情耽溺的人所熟知的:音乐的精华主要是由爱构成的,所以一定要在别人心中体验才能体验得完满;唯其如此,音乐会中常常有人不知不觉的四处窥探,希望能在人堆里找到一个朋友,来分享他自个儿担受不了的喜悦.
    在克利斯朵夫为了要充分领略音乐的甜美而挑选的这批临时朋友中间,有一张在每次音乐会上都遇见的脸,特别吸引他.那是个风骚的女工,不懂音乐而极喜欢音乐的.她的侧影好象一头小野兽,一个笔直的小鼻子比她微微撅起的嘴和细巧的下巴只突出一点,往上吊的眉毛很细,眼睛很亮:完全是无愁无虑的女孩子,在她那个淡漠的恬静的外表之下,有的是爱笑爱快活的心情.这些轻佻的姑娘,年轻的女工,也许最能映出久已绝迹的清明之气,象古希腊雕像和拉斐尔画上所表现的.当然这境界在她们的生命中不过是一刹那,欢情觉醒的一刹那,很快就萎谢的.但她们至少有过一忽儿美妙的光阴.
    克利斯朵夫望着她非常高兴:一张可爱的脸永远使他心里很舒服;他能够欣赏而不动欲念,只从中汲取欢乐,力,安慰,......甚至于德性.不必说,她很快就注意到他在看她;而他们之间也不知不觉有了那种磁性的交流.并且因为差不多在每次音乐会中都坐着老位置,两人不久便熟悉了彼此的口味.听到某些段落,他们互相会心的瞧一眼;她要是特别喜欢某一句,就微微吐着舌头,好似要舔嘴唇的样子;要是她觉得某一句不对劲,就不胜轻蔑的撅着嘴.这些小小的表情有点儿无心的做作,那是一个人知道自己被人注意的时候免不了的.有时听到严肃的作品,她颇想做出庄严的神气:侧着脑袋,集中精神,脸上挂着点笑意,眼梢里觑着他是否注意她.他们俩已经成为很好的朋友,虽然从来没说过一句话,甚至也不想......(至少在克利斯朵夫方面)......在音乐会散场的时候见见面.
    碰巧他们在某次晚上的音乐会中坐在一起.笑容可掬的迟疑了一会,两人终于友好的攀谈起来.她声音很好听,关于音乐说了许多傻话,因为她完全不懂而要装懂;但她的确非常喜欢.最坏的跟最好的,马斯涅与瓦格纳,她都爱好,只有那些平庸的东西她才厌烦.音乐对她是一种刺激感官的享乐,她全身的毛孔都在吸收,好似达娜哀的吸收黄金雨.(希腊神话载:阿尔哥王阿克利西奥西斯因神示将被其生女达娜哀所杀,乃将达娜哀幽禁塔中.达娜哀为宙斯所恋,化身为黄金雨潜入塔中.)《特里斯坦》的序曲使她浑身发抖;《英雄交响曲》使她如临战阵,非常痛快.她告诉克利斯朵夫说贝多芬聋而且哑,但虽然这样,虽然他生得奇丑,要是她认识他,她一定会爱他.克利斯朵夫分辩说贝多芬并不怎么丑;于是他们讨论到美丑问题;她承认这是看各人口味而定的,这一个人认为美的,另一个人可以认为不美:"人不是金洋钱,没法讨每个人欢喜."......克利斯朵夫宁可她不开口,那时倒更能听到她的内心.音乐会中奏到《伊索尔德之死》的那一段,她把汗湿的手递给他;他把它握着,直到乐曲终了;他们在勾连在一起的手指上感觉到交响乐的波流.
    他们一同出场;快到半夜了.两人一边谈一边向拉丁区走去;她搀着他的胳膊,由他送回家;到了门口,她正想替他带路,他却告辞了,全没注意到她鼓励他留下的眼色.她当场不禁为之愕然,继而又大为气恼;过了一忽儿,她想到他这么蠢又笑弯了腰,回到房里脱衣服的时候,她又生起气来,终于悄悄的哭了.她在下次音乐会中碰到他,很想装出气恼,冷淡,使性的神气.但他那么天真朴实,使她的心软了下来.他们又谈着话,只是她的态度比较矜持了些.他很诚恳的,同时极有礼貌的和她谈着正经,谈着美妙的事,谈着他们所听的音乐和他的感想.她留神听着,竭力要跟他一般思想.她往往捉摸不到他说话的意义,可照旧相信他.她对克利斯朵夫暗暗抱着一种感激的敬意,面上却差不多不露出来.由于一种不约而同的心理,他们只在音乐会场上谈天.有一回他看见她跟许多大学生在一起.他们俩很庄严的行了个礼.她对谁都不提起他.她心灵深处有一个神圣的区域,藏着些美妙的,纯洁的,令人安慰的东西.
    这样,克利斯朵夫用不着有所行动,光是有他这样一个人,就能给人一种心神安定的影响.他走到哪儿都不知不觉的留下一点儿内心的光.他自己可绝对想不到.在他身旁,就在他一座屋子里面,有些他从未见过的人,也在无意中慢慢的感受到他的嘉惠于人的光辉.
    几星期以来,克利斯朵夫便是守斋也没有钱上音乐会去了;寒冬已届,在他那间最高层的屋子里,他冻僵了,不能再一动不动的坐在桌子前面.于是他下楼到巴黎街上乱跑,想靠走路来取暖.他常常会忘了周围熙熙攘攘的人,遁入无穷无极的时间中去.只要看到喧闹的街道之上,凄冷的明月挂在天空,或是白茫茫的雾里透出一轮红日,他就会觉得烦嚣的市声登时消灭,整个的巴黎沉入了无垠的空虚,那些生活景象仿佛是久已过去的几百年以前的生活的影子,......文明的外衣没有能完全遮盖了的,自然界中的犷野的生活;只要有点儿极细微的,平常人无从感知的征象,就能使克利斯朵夫窥到那生活的全豹.在街面的石板缝中长出来的青草,在荒瘠的大街上,在没有空气没有泥土的铁栏中抽芽的树木,跑过的一条狗,飞过的一头鸟,充塞于原始天地而被人类毁灭了的野兽的最后一批遗迹,一群飞舞的蚊蚋,侵蚀一个市区的无形的疫疠:光是这些现象,已经能够使大地的浩然之气冲出闭塞的人类暖室,吹在克利斯朵夫的脸上,鞭策他的生命力把它鼓动起来.
    在这种长时间的散步中,......往往饿着肚子,几天的不跟任何人交谈,他可以无穷无尽的作着梦.饥饿与沉默更刺激了这种病态的倾向.夜里他睡眠不安,做着累人的梦,时时刻刻看到他的老家,看到儿时的卧室;音乐老是和他纠缠不清.白天,他又跟那些躲在他心中的人,亲爱的人,离别的与亡故的人谈着话.
    十二月里一个潮湿的下午,坚硬的草地上盖着冰花,灰色的屋顶与穹窿在大雾中变得一片迷糊,枝干裸露的树,瘦长的,畸形的,浴着水汽,好似海洋底下的植物,......克利斯朵夫从上一天起就老打着寒噤,无论如何不能使自己温暖,便走进了他不大熟识的卢佛宫.
    至此为止,绘画没有使他怎么感动过.他太耽溺于内心的天地了,来不及再去把握色与形的世界.它们对他的影响仅限于它们跟音乐共鸣的部分,而那只能给他一种变了样的影子.当然,他也本能的隐隐约约的感觉到,眼睛看的形式与耳朵听的形式,它们的和谐都受着同样的规则支配;他也感觉到心灵深处的水波便是色彩与声音两条巨川的发源地,只是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望两个相反的方向分了路,灌溉着两个不同的山坡.但他只认得两个山坡中的一个,到了要应用眼睛的王国内就迷路了.所以那眼神清朗,号称为光明世界的王后的法兰西,它最动人而也许最自然的魅力的秘密,克利斯朵夫始终没有发见.
    即使克利斯朵夫对绘画感到兴趣,以他十足地道的德国人气息,也不容易接受一种这样不同的视觉的境界.有些风雅的德国人唾弃德国人的感觉而醉心于印象派,或是十八世纪的法国画,......有时还自命为比法国人了解得更深刻:克利斯朵夫可不是这样.跟他们比较,他也许是个野蛮人;但他老老实实做着野蛮人.蒲舍画上的粉红色的臀部;华多的下巴肥胖.多愁多病的才子,肌肉丰满的美人,胸衣高耸而精神完全是浮华空虚的人物;葛莱士的一本正经的眼风;弗拉高那的撩得很高的衬衣:所有这些富有诗意的裸体的玩艺儿(蒲舍四人均法国十八世纪画家.绘画采用妇女作题材,以法国十八世纪为最盛.)给他的印象不过跟一份专讲色情的时髦报纸相仿.他完全没感觉到画上富丽堂皇的和谐.欧洲最精练的古文明的,那种绮丽的而有时也带点凄凉的梦境,对他是更生疏了.对于十七世纪的法国画,他也不见得更能赏识繁文缛节的虔诚,讲究气派的肖像;几个最严肃的大师的冷淡与矜持的态度,尼古拉.波生严峻的作品,和斐列伯.特.香班涅色彩不鲜明的人像上所表现的灰色的灵魂,(波生与特.香班涅均十七世纪法国画家.两人均为法国古典画派之宗师.)正是教克利斯朵夫和法国古艺术无从接近的.此外,他根本不认识新派艺术;而即使认识了,恐怕也不免于认识错误.在德国的时候他受到相当诱惑的现代画家只有一个鲍格林,(鲍格林为十九世纪瑞士画家,以色彩强烈著称,兼有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作风.作品侧重于表现思想,时或失之晦涩费解.)但这位作家也不会使克利斯朵夫了解拉丁艺术.克利斯朵夫所领会的是这个粗暴的天才的原始与粗野的气息.他的眼睛看惯了生硬的颜色,看惯了那个如醉如狂的野蛮人的大刀阔斧的东西,当然不容易接受法国艺术的半明半暗的色调,与柔和纤巧的和谐.
    但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决不能无所沾染.环境多少要留些痕迹在你身上.尽管深闭固拒,你早晚会发觉自己有些变化的.
    那天傍晚在卢佛宫一间间的大厅上溜的时候,他就有些变化了.他又累,又冷,又饿;厅上只有他一个人.在他周围,荒凉的画廊罩着阴影,那些睡着的形象开始活动了.克利斯朵夫浑身冰冻,悄悄的在埃及的斯芬克斯,亚述的怪物,班尔赛巴里的公牛,巴利西的巨蛇中间走过.(按此系指卢佛宫底层的古代雕刻陈列室.)他觉得自己进了神话世界,心头有些神秘的激动.人类的幻梦,......心灵的各种奇异的花,......把他包裹着......
    走进连尘埃都是黄澄澄的书廊,色彩灿烂的果园,没有空气的图画之林,象发烧一般而快要病倒的克利斯朵夫,精神上突然受到一个极大的震动.......他被饥饿,室内的温度,和五光十色的图画搅得昏昏沉沉,视而不见的走着:他头晕了.走到靠着塞纳河的画廊尽头的地方,他站在伦勃朗的《善心的撒玛利亚人》前面,怕自己倒下,双手抓着画前的铁栏杆,把眼睛闭了一会.等到重新睁开眼来,看着那幅跟他的脸非常贴近的画的时候,他给迷住了......
    日光将尽.它已经远去,已经死了.看不见的太阳往黑暗中沉没了.这个奇妙的时间,心灵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困倦交加,入于麻痹状态,正好是精神的幻觉起来活动的时候.一切都寂静无声,只听见血在脉管里流动.无力动弹,气息仅属,心里头一片凄怆,没法自主了......只希望能投入一个朋友的怀里......只希望有奇迹出现,觉得它就要出现了......是的,它来了!昏暗的暮色中闪出一道金光射在壁上,射在背着垂死者的人的肩上,浸润着那些平凡的东西与卑微的人物,于是一切都显得和平甘美,有了神明的光辉.上帝亲自用他那双有力而仁爱的手臂紧紧搂着那些受难的.病弱的.丑陋的.贫穷的.肮脏的人,搂着那个袜子掉在脚跟上的仆人,那些蜂拥在窗下的畸形的脸,那些一言不发.心怀恐怖的麻木的生灵,......紧抓着伦勃朗画上所有的可怜的人,那群除了等待.哆嗦.哭泣.祈求以外一无办法的,受着束缚的,微不足道的灵魂.(此节所述的景象,均以伦勃朗原作《善心的撒玛利亚人》画上的实景为主.据《新约.路加福音》第十章载,有一男子中途被盗,受伤垂死.一教士及一利未族祭司行经其旁,均不顾而去.素为犹太人痛恨之撒玛利亚人过而怜之,为之疗伤,以马载之而去.此乃耶稣为诠释"爱邻如爱己"一语所说之故事.后世文人画家多以此为题材,伦勃朗此作尤为知名.)......可是上帝就在这儿.我们并不看到他的本相,只看到他的光轮,和他照在众人身上的光影.
    克利斯朵夫摇摇晃晃的走出卢佛宫,头痛欲裂,什么都看不见了.在街上,他竟不大注意到石板之间的水洼和在鞋子里直淌的雨水.天快黑了,塞纳河的上空一片昏黄,一朵内心的火焰却象一盏灯似的在那里照着.克利斯朵夫的眼睛始终还在着魔的状态.他觉得什么都不存在:车辆并没震动街道;行人湿透的雨伞并没撞着他的身体;他并没在街上走,也许是坐在家里,做着梦;也许他已经不存在了......突然之间......(他身子虚极了!)......他一阵头晕,觉得自己要象石块似的向前倒下去了......但那不过是一刹那的事:他紧了紧拳头,挺了挺腿,马上把身体撑住了.
    正在那个时候,正当他的意识从深渊里浮起来的一刹那,他的目光冷不防跟街道对面一道他很熟识而似乎在呼唤他的目光碰在了一处.他停下来,愣了一愣,心里想在哪儿见过的.过了一会他才认出这双凄凉而温柔的眼睛,原来就是那个被他在德国无意中砸了差事,他竭力想向她道歉而没有能找到的法国女教员.她也在喧闹的人群中站住了,望着他.他忽然看见她想排开众人,走下人行道,向他这边过来.他赶紧迎上前去;可是无数的车辆拥塞在一起,把他们隔离着;他还看见她在人墙那一边挣扎;他想不顾一切的冲过去,不料被一匹马撞了一下,在泥泞的柏油路上滑跌了,差点儿给压死;等到他浑身泥污的爬起来,好容易到了对面阶沿上,她已经不见了.
    他想追着去找她.可是又来了一阵头晕,只得罢了.病已经发作,他明明觉得而不肯承认,还固执着不肯就回去,反而绕着远路走.但这不过是自讨苦吃:临了他非认输不可;他手瘫脚软,好容易才回到家里.在楼梯上,他又透不过气来,只能坐在踏级上歇一歇.进了冰冷的卧室,他还硬撑着不睡,坐在椅子上,浑身浸透了雨水,脑袋重甸甸的,呼吸急促,昏昏然听着那些跟他一样困惫的音乐.《未完成交响曲》的句子在他耳边掠过.可怜的舒伯特!他写这个曲子的时候也是孤独的,发着高热,神思恍惚,处于大梦以前的半麻痹状态:他坐在火边沉思遐想,懒洋洋的音乐在四面飘浮,好比不大流畅的水;他耽溺在那个境界里,仿佛一个半睡半醒的儿童对着自己编造的故事出神,翻来覆去的念着其中的一段;然后是睡眠来了......死神降临了............而克利斯朵夫也听见另外一段音乐在耳边飘过,那境界象一个人双手滚热,眼睛紧闭,堆着一副憔悴的笑容,心里充满着叹息,正在想象那个解脱一切的死;那音乐便是巴赫的《大合唱》中第一段合唱:亲爱的上帝,我何时死?......多舒服!沉浸在这些波折柔缓的,刚健婀娜的乐句中,象朦胧一片的远钟......死,跟大地的和平恬静合而为一!......"然后连自己也化为尘土......"
    克利斯朵夫振作了一下,排斥这些病态的思想,不让那个想把病弱的灵魂吞噬的女妖的笑影诱惑.他站起身子想在房里走走,可是支持不住.他发冷发热,打着哆嗦,不得不躺上床去.他觉得这一回情形真是严重了,但他精神决不屈服,决不象一般害了病就让病魔摆布的人.他竭力挣扎,不愿意害病,尤其是打定主意不愿意死.他还有在家乡等着他的可怜的妈妈,他还有他的事业要干:他决不让疾病来致他死命.他咬紧着打战的牙齿,迸足着正在消失的意志;好似一个善于泅水的人和惊涛险浪搏斗.他时时刻刻往下沉:一片呓语,一堆杂乱的形象,或是故乡的或是巴黎沙龙的回忆;还有节奏与乐句的纠缠,无穷无尽的在那里打转,象马戏班中的马;还有《善心的撒玛利亚人》突然放出来的那道金光;黑影里的可怖的面貌;然后是深渊,是黑暗.过了一会,他重新浮起,撕破那些妖形怪相的云雾,拳头与牙床都在抽搐.他拚命抓着他现在和过去的一切所爱的人,抓着刚才瞥见的女友的脸影,抓着他疼爱的妈妈,抓着他永远不灭的本体,觉得那是大海之中的岩石:"死神吞噬不了的"............可是岩石又被海水湮没了,一个巨浪把灵魂冲开了.克利斯朵夫重新在昏迷中挣扎,说着荒唐的呓语,他在指挥,在演奏,一个幻想的乐队:长号,圆号,钹,定音鼓,巴松管,低音提琴......他发狂般的乱拉,乱吹,乱打,做出演奏各种乐器的动作.可怜他郁积着的音乐在胸中翻腾.几星期以来既不能听,又不能演奏,他象一口受着高压力的汽锅,差